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

發展評估工具之理論基礎 (reflective or formative model) 影響 RCT實證結果

Reflective model 之特質為model內之「向度(domain)」或「項目(item)」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程度且有階層性(難易度)差異,向度或項目之組成具備一定的生理或生物機制如行動能力:可分為行走、坐立、躺等向度;行走又可細分為跑步,散步等。不同向度間可組成高階的向度(行動能力)。向度內之項目符合單向度(unidimensionality)意即各項目皆評量同一特質,各向度間亦符合單向度。因此向度內之項目可加總計分以代表該向度之特質強弱,各向度亦可加總計分,以代表高階向度之強度。

Formative model 的特質為model內「向度」或「項目」之間的關聯程度不高且無階層性(難易度),向度或項目之組成通常由專家之共識決定。如生活品質(quality of life, QOL),一般視為多向度(至少含括生理、社會、心理、環境等向度)這些QOL向度由專家決定,向度之間的關聯低且欠缺明顯的階層性。其它例子包含:基測的科目(多向度)、臺灣股市之加權指數(多向度)等。因為model內「向度」或「項目」皆不符合單向度,故不能加總計分(即使強制加總之,其分數將難以代表向度之強度 [如強制加總QOL各向度分數,無法代表真實QOL程度。因為沒人可證實 QOL 如何組成,其組成可能是因人而異,故難以確認如何加總])。

一個「好」的「療效」評估工具,以各別向度而言,應該符合 reflective model 特質:也就是項目間具備相關且有明顯的階層性(這也是單向度的概念)。一個「良好」的療效評估工具更須具備從最簡單到最難階層的項目,且難度平均分散,才足以偵測不同程度個案的進步

依據formative model 建構之評估工具的特性(優點)為:簡單具備實務價值。如加總(或加權)基測各科目的成績藉以判斷入學資格。如臺灣股市之加權指數可以「簡單」判斷國內之經濟狀態。然而這樣工具(指數)難以成為一個好的療效指標,除了上述不符合單向度特質,任何人想要「整體/全面提升」學測成績、股市指數、QOL,其難度太高(也就是這樣的指標將難以呈現「療效」,也就會低估療效)!

舉例言之:
Tammy 所設計的 Knowledge of Stroke Questionnaire (KSQ) 內容包含不同的向度(我認為至少有三向度:疾病特質、危險因子、緊急處理與後續醫療處置)且向度甚至其項目彼此之間欠缺階層性,故KSQ偏向於 formative model。若前二段落所述觀念成立,則KSQ難以成為好的「中風衛教」之療效指標。據此推測:這工具的缺失是造成 Tammy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:中風衛教成效不佳的主因之一!!也就是他們的研究低估衛教成效。且其癥結在於工具,不在於「衛教」。也可以說因為他們的衛教成效不夠「巨大」,難以「整體」「大力」提升個案於不同中風向度之知識。

上述概念對於我們研究團隊「刻正進行中的研究」以及「個人研究哲學」皆有重大意義/啟示。
對執行中的研究而言:
依據姿誼目前所彙整專家之意見:OT knowledge的組成包含三個概念/向度(核心價值、執業機構及相關法規)。If so, OTK是一個多向度的概念,姿誼跟我必須發展一個多向度,且各向度符合 reflective model具備從最簡單到最難的項目,且項目之難度平均分散,才有可能「充分」呈現OT衛教的成效!除非我們的OT衛教成效卓著,然而 這點 我非常保留。

就我的研究哲學而言:
這也是我一直認為OT現階段發展之瓶頸在於「評估」而非「治療」,因為不論我們想提升療效或驗證療效,二者皆需要良好的療效評估工具。另外,OT也須要良好的評估工具以掌握個案特質,才足以執行「個案為中心」之OT)。也就是欠缺良好的評估工具(現況以及至少10年內皆將如此 [因為投入者少,改變緩慢。如認知評估工具之發展,我很確定10年內之改善程度一定相當有限]),造成國內的OT臨床與研究,皆無法突破瓶頸(e.g., 欠缺良好/全面的認知/社會功能評估工具,如何掌握個案的認知/社會功能?也將無法掌握影響個案ADL之因素,如何對症下藥,證實療效??遑論提升療效。)!

Note: 如果評估工具發展者未具備以上概念,則不易發展出良好的療效指標。我想這也是目前OT臨床的困境之一:臨床評估與病歷記載之內容,因為欠缺評量專家之參與,所以「價值」相當有限。Tammy 的團隊也欠缺如此專家,因此低估他們的衛教成效。可惜!!

Your comments are greatly appreciated!

3 則留言:

  1. 依據我目前對OTK架構之瞭解,接受不同領域(如:生理/小兒/心理)服務的個案應該只要瞭解他們那個領域的OTK,但架構中的「核心價值」似乎是大家都要瞭解的?那這樣之後的OTK分數是否是二個向度分數的相加?而不同領域個案所加的向度(如:生理加核心價值或心理加核心價值)應是不同的。。。另外,相關法規不知是否也因人而異,並不是每位個案皆需要?所以似乎OTK的分數組成因人而異?
    我的看法是:或許我們可先發展針對某個族群(如中風)所須具備的職能治療知識問卷,再以此發展問卷的成功經驗類推至其他族群或領域,這樣似乎比較好驗證衛教療效,因為族群比較單純。另外,因為問卷的發展是先有架構,所以題目設計有依據,之後也比較好驗證(單向度、階層性),比較不會出現Tammy問卷所呈現之問題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CFA (含Reflective model及Formative model)之「階層性」通常不是指「難易度」,而是「是否有一高階的向度(如:行動能力)潛在於其所屬題目/向度(如:行走、坐立、躺)背後,當高階向度有所改變時會同時影響/改變其所屬之題目/向度」。CFA無法分析各題目/向度之難易程度,因此考量Reflective model或Formative model時通常不牽涉題目/向度之難易程度。
    以CFA(或SEM)的角度而言,Formative model的問題在於「無法估計題目/向度被高階向度解釋後的誤差」,造成難以判讀各題目/向度是否真的隸屬於(或是否適合組成)該高階向度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CFA (含Reflective model及Formative model)之「階層性」通常不是指「難易度」,而是「是否有一高階的向度(如:行動能力)潛在於其所屬題目/向度(如:行走、坐立、躺)背後,當高階向度有所改變時會同時影響/改變其所屬之題目/向度」。CFA無法分析各題目/向度之難易程度,因此考量Reflective model或Formative model時通常不牽涉題目/向度之難易程度。
    以CFA(或SEM)的角度而言,Formative model的問題在於「無法估計題目/向度被高階向度解釋後的誤差」,造成難以判讀各題目/向度是否真的隸屬於(或是否適合組成)該高階向度。

    回覆刪除